Under the Wave off Kanagawa
from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1830-31

by Katsushika Hokusai
Under the Wave off Kanagawa UT
from Ukiyo-e Archive UT
2023
by UNIQLO

波士頓、浮世繪與UT

今日浮世繪作為標誌性的日本藝術之一,在國際世界享有盛譽。波士頓美術館收藏有大量浮世繪作品。在那裡,有一群美國人和日本人為了保護日本藝術品及提高大眾鑒賞水準而努力著。這是一個關於他們的故事。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波士頓美術館由當地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於1870年共同發起創辦,1876年正式向大眾開放。作為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私立美術館,最初的藏品主要來自收藏家的捐贈,之後在不依賴國家或者政府資助的情況下,不斷發展壯大,積累了許多世界級的藝術品,包括堪稱一流的日本藝術傑作。

465 Huntington Avenue, Boston, Massachusetts

OPEN Saturday-Monday, Wednesday 10:00-17:00 Thursday-Friday -22:00
CLOSED Tuesday

Under the Wave off Kanagawa
from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1830-31
by Katsushika Hokusai
Under the Wave off Kanagawa UT
from Ukiyo-e Archive UT
2023
by UNIQLO

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喜多川歌磨、歌川國芳、東洲齋寫樂…等,這些大師創作的浮世繪名作,至今仍被視為江戶文化的縮影。浮世繪首次到達歐洲的方式令人意想不到:曾經日本出口至歐洲的陶瓷器皿,使用了印有浮世繪的紙張作為緩衝包裝材料。在那時候的日本,浮世繪只是根深於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大眾裝飾畫,沒有人認為它們具有藝術價值。然而,到了19世紀下半,從巴黎掀起了一陣名為「日本主義(Japonisme)」的日本工藝美術熱潮,不但影響了莫内、梵古等畫家,還確立了日本藝術的國際地位,而這個「傳說」現在已經廣為人知了。

較不為人所知的是,浮世繪在歐洲成為話題之際,波士頓美術館已經積累了成千上萬張浮世繪作品。這一圍繞日本藝術史進行探訪而達成的偉大成就,背後的跌宕起伏並不亞於上述「傳說」。

Fine Wind, Clear Weather “Red Fuji”
from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1830-1831

by Katsushika Hokusai

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又名《赤富士》。波士頓美術館Spaulding收藏中的這兩個版本顯示了印刷過程中產生的色彩和色調差異。

位於美國東海岸麻塞諸塞州的波士頓是美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由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在1630年建立。觸發美國獨立戰爭的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就發生在這裡。查理斯河畔雲集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等著名高校,也孕育了波士頓美術館。1876年的美國獨立紀念日(7月4日),波士頓美術館向大眾開放。當時它坐落在市中心的科普利廣場,後來隨著藏品增加,在1909年搬遷至現在位於亨廷頓大道的位置。時間過去了一個世紀多,美術館雖然歷經多次改擴張改建,但處處保留著往昔的面貌。作為美國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波士頓美術館每年吸引超過100萬國內外的參觀者拜訪。

這座美國標誌性博物館收藏了超過10萬件日本藝術品,不僅包括上面提到的大量浮世繪,還有日本佛教藝術以及狩野派繪畫。這些收藏品不論是數量或是品質上,都是日本之外規模最大的,其中有數件名品達到了日本國內「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產」的認定標準。為美術館奠定如此深厚基礎的是Edward S. Morse、Ernest Fenollosa 和William S. Bigelow三位於1870至1880年代間,在日本旅居的美國人,以及他們的日本友人岡倉天心(亦稱岡倉覺三)。

1904年,波士頓美術館的中國和日本藝術部歡迎岡倉天心。

Fine Wind, Clear Weather “Red Fuji”
from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1830-1831

by Katsushika Hokusai

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又名《赤富士》。波士頓美術館Spaulding收藏中的這兩個版本顯示了印刷過程中產生的色彩和色調差異。

1988年,波士頓美術館建成的枯山水庭院被命名為「天心園」,擺放著當年岡倉天心從日本帶來的石燈籠和石塔。

三位美國人當中最早來日本的是Morse。他在1877年以動物學家的身份來到日本,在當時的東京帝國大學任教,後來以「大森貝塚的發現者」而聞名,人稱「日本考古學之父」。自明治維新開放國門以來,日本政府為了引進歐美強國的技術與知識,加速現代化,大量聘請各個領域的外國人才,Morse就是其中之一。好奇心旺盛的Morse對這個東方島國的文化特別感興趣,在三次訪日期間,他周遊日本各地,收藏本土陶瓷器和日常用具。1892年,他把自己收藏的5,000餘件的陶瓷器,捐贈給了波士頓美術館。

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葛飾北齋狂歌繪本 《東都勝景一覽》、 《隅田川両岸一覧》《東遊(東都遊)》 的印版。一頁不缺的成套印版非常罕見,極其珍貴。

Morse還向東京帝國大學引薦了年輕的哲學家Ernest Fenollosa。1878年,剛剛從哈佛大學畢業的Fenollosa來到日本講授政治經濟學和哲學。曾經在波士頓美術館附屬美術學校求學的Fenollosa,立刻折服於日本古代藝術品的魅力之下,並開始致力於相關收藏和研究。

然而,Fenollosa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社會轉而崇拜西方價值觀,日本古代藝術品隨之落入被輕視、被摒棄的境地。由於當時「廢佛毀釋」打壓佛教的政策,不少寺院保存多年的佛像、佛畫都遭到了破壞。Fenollosa心裡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意識到從國家層面保護文化財產的必要性,於是積極呼籲、參與、推進文化財產保護。1880年,Fenollosa讓自己的學生岡倉天心擔任翻譯,一同考察京都、奈良的古代神社和寺廟,在各地講學,宣導文物保護。1885年,Fenollosa被任命為文部省圖畫調研專員,再次與岡倉天心一起踏上旅程,考察日本全國寺院保存的珍貴文物。

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葛飾北齋狂歌繪本 《東都勝景一覽》、 《隅田川両岸一覧》《東遊(東都遊)》 的印版。一頁不缺的成套印版非常罕見,極其珍貴。

不難想像,身為外國人的Fenollosa研究日本藝術有多麼不容易。支持他走下去的,應該是他對日本藝術的真誠與熱愛,以及與岡倉天心等許多日本人建立的親密友誼。Fenollosa師從畫家、鑒賞家狩野永德立信,並且拜入能樂師梅若實門下,培養了鑒賞日本藝術的扎實眼力。Fenollosa把大部分藏品賣給了外科醫生Charles G. Weld,而後者最終捐贈給了波士頓美術館。1890 年,Fenollosa薩返回美國,受邀擔任波士頓美術館新成立的東方藝術部部長。

Bigelow在取得哈佛大學醫學學位後,有一次,他參加了短暫回國的Morse舉辦的講座,受到了啟發,於是在1882年來到日本。在Morse的帶領下,Fenollosa、岡倉天心,還有幾位日本人一起出發收集古董。Bigelow加入了他們,購買了不少日本刀劍、漆器,開始了自己的收藏。從此,他徹底折服於日本文化,除了短暫回美國探親之外,他在日本一直待到1889年。Bigelow打從心底的熱愛日本文化,喜歡和服以及日本食物,甚至皈依佛門修行。Bigelow出身於富商之家,擁有不可小覷的經濟實力。除了資助狩野芳崖、橋本雅邦等畫家之外,他還出資承擔了奈良法隆寺保存的藝術品的修復工作,可以說是日本藝術的大力支持者。

波士頓美術館由當地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於1870年共同發起創辦,1876年正式向大眾開放。作為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私立美術館,最初的藏品主要來自收藏家的捐贈,之後在不依賴國家或者政府資助的情況下,不斷發展壯大,積累了許多世界級的藝術品,包括堪稱一流的日本藝術傑作。

在Bigelow返美之前收藏的大量藝術品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浮世繪,其中大部分後來都納入波士頓美術館的收藏。與不大關注浮世繪的Fenollosa不同,Bigelow有系統規劃的收藏浮世繪,最終向波士頓美術館捐贈了超過3萬件浮世繪版畫和約700件肉筆浮世繪。返回美國之後,Bigelow擔任了波士頓美術館理事,前後長達30多年。

Bigelow的捐贈在短時間內極大豐富了波士頓美術館的日本藝術品收藏。然而,在1896年Fenollosa辭職之後,整理、編輯編號的工作陷入了停頓。於是,Bigelow邀請岡倉天心擔任顧問。岡倉天心在日本和波士頓之間奔走,盡力核實藝術品的真偽、作者、創作年份等資料。

「包括Bigelow的捐贈在內,波士頓美術館現在擁有5萬餘件的浮世繪作品。其中不但有許多作品在藝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保存狀態極好,這是我們的獨特之處。」

波士頓美術館亞洲藝術收藏日本藝術策展人Sarah E. Thompson說道。在館藏品當中,有一些浮世繪版畫出自同一套印版,當時有一種被稱為「錦繪(木版多色印刷)」的浮世繪,同一套印版要用來印製上百,甚至上千幅浮世繪,但每一幅的套色都存在微妙的差異,因為每一次印刷都會磨損木版,造成某些細節或線條逐漸模糊。當原印版磨損至不堪使用之際,就會製作新印版取而代之。因此,名為「初摺」的約前200幅浮世繪,被認為真實的反映了「繪師」藝術家的原本意圖,品質也最高。而在之後的「後印」中,因為使用了新印版,有一些圖案和色彩或多或少會與原印版不同。Thompson為我們展示了兩幅《赤富士》(又名《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解說差異之處。這件來自葛飾北齋的作品十分有名,有大量不同的版本存世。因此,館方非常細緻地管理不同版本的浮世繪。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解說差異之處。這件來自葛飾北齋的作品十分著名,有大量版本存世。因此,館方非常細致地管理不同版本的浮世繪。

策展人Thompson解說葛飾北齋的印版。

「在世界各地,大約有200餘幅葛飾北齋的 《神奈川衝浪裡》 ,波士頓美術館收藏了其中7幅。大約100年前,富豪收藏家Spaulding兄弟向我們捐贈了6,000餘幅浮世繪版畫,其中就有《神奈川衝浪裡》,此外還有2,000多幅歌川廣重的優秀作品。但為了避免損壞,Spaulding兄弟在遺言中特地要求不能在美術館內公開展出。」

大多數浮世繪都是使用植物性顏料在手工和紙上印刷而成的,容易受到光照、濕度的影響而褪色、變色;和紙也容易燃燒、汙損或者撕裂。波士頓美術館在繼續尋找保存狀態良好的浮世繪的同時,同時致力於修復損壞的浮世繪。

「有些非常珍貴的浮世繪只有在這裡才能見到。」Thompson帶我們進入收藏庫時說。我們見到了葛飾北齋的狂歌繪本《隅田川両岸一覧》的印版。當時浮世繪是傳播時代流行趨勢的「大眾媒體」,不會有人特地保存印版,都是削平之後反復使用。經過關東大地震、二次世界大戰戰火轟炸之後,原始的木制印版更是所剩無幾。這些極為罕見的印版就是Bigelow捐贈的。
1980 年代,工作人員在美術館的倉庫中重新發現了這些印版,進而促成了一次在日本舉辦的特展。更令人驚訝的是,時隔大約100年,日本的浮世繪印師用這些「歸國」的印版,印製了一套全新的繪本。

裱框工作室。浮世繪所用的和紙非常薄,經過精心裱框之後才可供展出。

「我們的浮世繪收藏,體現了我們與日本之間的歷史淵源。」波士頓美術館智慧財產權和事業開發部高級主管Deborah LaKind說。

「即使在現在,浮世繪作為一種標誌性的藝術品依然大受歡迎。我們與UNIQLO的長期合作,是波士頓美術館與日本文化的重要樞紐之一。明年春天,我們將舉辦名為『北齋:啟發與影響(Hokusai: Inspiration and Influence)』的特展,聚焦於葛飾北齋浮世繪對全球藝術的影響。以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和歌川國芳的作品為主題的UNIQLO UT也是美術館禮品店裡,不可或缺的人氣商品。」

Morse、Fenollosa、Bigelow和岡倉天心的那個時代,距今已過去140多年。他們對日本藝術的熱情超越了國界,與得到良好照顧的日本藝術作品,一同在波士頓流傳至今。

波士頓美術館禮品店也銷售 UT,以浮世繪為主題的商品被擺放在顯眼位置,其受歡迎程度清晰可見。

不難想像,身為外國人的Fenollosa研究日本藝術有多麼不容易。支持他走下去的,應該是他對日本藝術的真誠與熱愛,以及與岡倉天心等許多日本人建立的親密友誼。Fenollosa師從畫家、鑒賞家狩野永德立信,並且拜入能樂師梅若實門下,培養了鑒賞日本藝術的扎實眼力。Fenollosa把大部分藏品賣給了外科醫生Charles G. Weld,而後者最終捐贈給了波士頓美術館。1890 年,Fenollosa薩返回美國,受邀擔任波士頓美術館新成立的東方藝術部部長。

Bigelow在取得哈佛大學醫學學位後,有一次,他參加了短暫回國的Morse舉辦的講座,受到了啟發,於是在1882年來到日本。在Morse的帶領下,Fenollosa、岡倉天心,還有幾位日本人一起出發收集古董。Bigelow加入了他們,購買了不少日本刀劍、漆器,開始了自己的收藏。從此,他徹底折服於日本文化,除了短暫回美國探親之外,他在日本一直待到1889年。Bigelow打從心底的熱愛日本文化,喜歡和服以及日本食物,甚至皈依佛門修行。Bigelow出身於富商之家,擁有不可小覷的經濟實力。除了資助狩野芳崖、橋本雅邦等畫家之外,他還出資承擔了奈良法隆寺保存的藝術品的修復工作,可以說是日本藝術的大力支持者。

策展人Thompson解說葛飾北齋的印版。

「在世界各地,大約有200餘幅葛飾北齋的 《神奈川衝浪裡》 ,波士頓美術館收藏了其中7幅。大約100年前,富豪收藏家Spaulding兄弟向我們捐贈了6,000餘幅浮世繪版畫,其中就有《神奈川衝浪裡》,此外還有2,000多幅歌川廣重的優秀作品。但為了避免損壞,Spaulding兄弟在遺言中特地要求不能在美術館內公開展出。」

大多數浮世繪都是使用植物性顏料在手工和紙上印刷而成的,容易受到光照、濕度的影響而褪色、變色;和紙也容易燃燒、汙損或者撕裂。波士頓美術館在繼續尋找保存狀態良好的浮世繪的同時,同時致力於修復損壞的浮世繪。

「有些非常珍貴的浮世繪只有在這裡才能見到。」Thompson帶我們進入收藏庫時說。我們見到了葛飾北齋的狂歌繪本《隅田川両岸一覧》的印版。當時浮世繪是傳播時代流行趨勢的「大眾媒體」,不會有人特地保存印版,都是削平之後反復使用。經過關東大地震、二次世界大戰戰火轟炸之後,原始的木制印版更是所剩無幾。這些極為罕見的印版就是Bigelow捐贈的。
1980 年代,工作人員在美術館的倉庫中重新發現了這些印版,進而促成了一次在日本舉辦的特展。更令人驚訝的是,時隔大約100年,日本的浮世繪印師用這些「歸國」的印版,印製了一套全新的繪本。

「我們的浮世繪收藏,體現了我們與日本之間的歷史淵源。」波士頓美術館智慧財產權和事業開發部高級主管Deborah LaKind說。

「即使在現在,浮世繪作為一種標誌性的藝術品依然大受歡迎。我們與UNIQLO的長期合作,是波士頓美術館與日本文化的重要樞紐之一。明年春天,我們將舉辦名為『北齋:啟發與影響(Hokusai: Inspiration and Influence)』的特展,聚焦於葛飾北齋浮世繪對全球藝術的影響。以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和歌川國芳的作品為主題的UNIQLO UT也是美術館禮品店裡,不可或缺的人氣商品。」

Morse、Fenollosa、Bigelow和岡倉天心的那個時代,距今已過去140多年。他們對日本藝術的熱情超越了國界,與得到良好照顧的日本藝術作品,一同在波士頓流傳至今。

波士頓美術館由當地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於1870年共同發起創辦,1876年正式向大眾開放。作為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私立美術館,最初的藏品主要來自收藏家的捐贈,之後在不依賴國家或者政府資助的情況下,不斷發展壯大,積累了許多世界級的藝術品,包括堪稱一流的日本藝術傑作。

在Bigelow返美之前收藏的大量藝術品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浮世繪,其中大部分後來都納入波士頓美術館的收藏。與不大關注浮世繪的Fenollosa不同,Bigelow有系統規劃的收藏浮世繪,最終向波士頓美術館捐贈了超過3萬件浮世繪版畫和約700件肉筆浮世繪。返回美國之後,Bigelow擔任了波士頓美術館理事,前後長達30多年。

Bigelow的捐贈在短時間內極大豐富了波士頓美術館的日本藝術品收藏。然而,在1896年Fenollosa辭職之後,整理、編輯編號的工作陷入了停頓。於是,Bigelow邀請岡倉天心擔任顧問。岡倉天心在日本和波士頓之間奔走,盡力核實藝術品的真偽、作者、創作年份等資料。

「包括Bigelow的捐贈在內,波士頓美術館現在擁有5萬餘件的浮世繪作品。其中不但有許多作品在藝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保存狀態極好,這是我們的獨特之處。」

波士頓美術館亞洲藝術收藏日本藝術策展人Sarah E. Thompson說道。在館藏品當中,有一些浮世繪版畫出自同一套印版,當時有一種被稱為「錦繪(木版多色印刷)」的浮世繪,同一套印版要用來印製上百,甚至上千幅浮世繪,但每一幅的套色都存在微妙的差異,因為每一次印刷都會磨損木版,造成某些細節或線條逐漸模糊。當原印版磨損至不堪使用之際,就會製作新印版取而代之。因此,名為「初摺」的約前200幅浮世繪,被認為真實的反映了「繪師」藝術家的原本意圖,品質也最高。而在之後的「後印」中,因為使用了新印版,有一些圖案和色彩或多或少會與原印版不同。Thompson為我們展示了兩幅《赤富士》(又名《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解說差異之處。這件來自葛飾北齋的作品十分有名,有大量不同的版本存世。因此,館方非常細緻地管理不同版本的浮世繪。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解說差異之處。這件來自葛飾北齋的作品十分著名,有大量版本存世。因此,館方非常細致地管理不同版本的浮世繪。

裱框工作室。浮世繪所用的和紙非常薄,經過精心裱框之後才可供展出。

波士頓美術館禮品店也銷售 UT,以浮世繪為主題的商品被擺放在顯眼位置,其受歡迎程度清晰可見。

The History of MFA

1876
7月4日,波士頓美術館向大眾開放。
1877
Edward S. Morse到達日本,主要收藏陶瓷器和日常用具。
1878
Ernest Fenollosa到達日本,主要收藏繪畫、佛像等藝術品。
18821889
William S. Bigelow到達日本,主要收藏刀劍、浮世繪等藝術品。
1885
Fenollosa與岡倉天心一起被任命為文部省圖畫調研專員。第二年,他們開始前往神社、寺廟開展調查研究。
1890
在日本學習了古代藝術的Fenollosa返回美國,就任新成立的東方藝術部部長。
1891
Bigelow就任波士頓美術館理事。
18921893
Fenollosa策劃、 展出世界首次北齋浮世繪展 「Hokusai and His School」。
1904
在Bigelow的引薦下,岡倉天心就任波士頓美術館顧問,之後擔任中國和日本藝術部部長。
1988
當年岡倉天心從日本帶來的石燈籠和石塔被擺放在名為「天心園」的枯山水庭園中。
2017
波士頓美術館與UNIQLO達成合作夥伴關係。隨後,UNIQLO從浮世繪開始,陸續推出了各種以日本藝術為主題的UT。這一年剛好是UT系列發佈十周年。
2018
與UNIQLO的合作中,波士頓美術館舉辦了第一屆波士頓日本電影節。
2023
波士頓美術館與UNIQLO合作舉辦了 「北齋:靈感與影響」展覽 ,一個將於3月26日至7月16日期間展出的大型展覽。

2023 Spring & Summer Collection
全新浮世繪UT系列

Fine Wind, Clear Weather (“Red Fuji”)
from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1830-1831 by Katsushika Hokusai

Under the Wave off Kanagawa
from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1830-1831 by Katsushika Hokusai

Rainstorm Beneath the Summit
from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1830-1831 by Katsushika Hokusai

Ukiyo-e Archive UT

Rainstorm Beneath the Summit
from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1830-1831 by Katsushika Hokusai

Ukiyo-e Archive UT

1866 by Utagawa Hiroshige II (Shigenobu)

Japanese Art by Boston Museum Furoshiki

UT採用了葛飾北齋「富岳三十六景」中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富士山、海浪等主題的浮世繪,這些浮世繪圖案都基於波士頓美術館的藏品。此外,新近推出的由100%再生聚酯纖維製作的風呂敷上的圖案也出自波士頓美術館的藏品,分別是 初代歌川廣重的 《雪中椿·雀》和 二代歌川廣重(重信)的 《東都上野下寺· 椿》(「三十六花選」之一)

The Pinnacle of Graphic Arts
頂級圖形藝術家

當我看到被朝陽渲染的《赤富士》時,首先會想到葛飾北齋。在主要透過口頭傳播資訊的江戶時代,這些作品如照片一樣鮮活真實,擔負著媒體的作用。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基於複製的大眾藝術無需借助語言,卻強而有力地塑造了日本的形象,無論日本國內外,人們都能由這件作品直觀地感受日本。我認為,秘訣在於北齋非凡的圖形感。他能把一道普通的波浪轉變成標誌性的圖形,改變形狀、調整透視,種種手法不禁讓人聯想到拼貼創作。在我喜歡的《北齋漫畫》(右)裡,人物的動作洋溢著獨特的躍動感。北齋影響了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這一點絲毫不能低估。

『Hokusai's Lost Manga』

北齋繪制的漫畫集,包括了江戶的風景和傳說中的生物,由策展人Thompson編輯。『Hokusai’s Lost Manga』This collection of drawings

河村康輔

藝術家

UNIQLO UT創意總監。1979年生於廣島。他是拼貼藝術家,參加過日本國內外眾多展覽。在平面設計方面,他活躍於廣泛的領域,比如為企業供稿、設計書籍裝幀、指導廣告或CD與DVD封面設計等。他從2022年起在UNIQLO任現職至今。

UNIQLO UT創意總監。1979年生於廣島。他是拼貼藝術家,參加過日本國內外眾多展覽。在平面設計方面,他活躍於廣泛的領域,比如為企業供稿、設計書籍裝幀、指導廣告或CD與DVD封面設計等。他從2022年起在UNIQLO任現職至今。

Photography by Keisuke Fukamizu
Text by Kosuke Ide
Special thanks to Sam Bett
Illustration by Yoshifumi Takeda

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