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 the Edge

Interview with Keita Miyairi

型染在民藝世界裡是種特別的存在,它既傳統又充滿活力。
宮入圭太用它創造出的生命之歌,讓我們來共同聆聽。

Photography by Kazufumi Shimoyashiki
Coordination by Taisuke Kijima
Editing & Text by Tamio Ogasawara

民藝,顧名思義是「民眾的工藝」。也因此,「他力性」  是民藝運動所提出的理論特質之一,它追求一種無法以個人力量所能產生的美。

將伊勢和紙以型紙用的澀柿汁貼合固定,仔細觀察紙上的圖樣——然後將和紙對準台下的光線近看。染色師本著現代版畫家棟方志功的精神,拿起刻刀快速地雕刻型版。這一個滿張力的過程只需要幾分鐘,染色藝術家宮入圭太的型紙雕型就此完成。

當被問到為什麼盯著紙上的圖樣看一會兒才開始雕型,宮入圭太回答道:「我在思考應該用什麼順序切割。」下刀的位置最終會影響整體雕型的難易程度。如果你仔細觀察用型染創作的民藝海報,會發現裡面的字母是相連的,而不是斷開的。為了確保型版的持久耐用,必須要這樣做。這就使得字母之間產生了一種有機且充滿藝術性的巧妙連接。這種美凝聚了自然與工藝,並不刻意,而是植根於必然性。

所謂型染,是一種使用型紙和米糊(防染劑)在布匹或和紙上印染圖樣的日本傳統工藝。左圖展示的是雕刻型版的過程。下圖則展示了在固定於布匹的型紙上來回刮糊的附型過程,其中上糊的部分是為了防止不該染色的部分被染色。右圖展示的是在木架上晾曬布匹和乾燥米糊的過程。

在隨機性中尋找他力性

「圖樣的形態本身來自偶然的發現和搜集,並通過型染的種種工序回歸自然,人的意志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淨化。這樣的圖樣,是不可能計劃或想像的。因此,我從不扔掉剩下的任何型紙。它們是我不可是創造的,說得誇張一點,它們是「無作為」 的隨機創造。這其中沒有自我意識,但因此反而能達到一種新的境地。比如說我會用刻剩下的碎紙片與其他東西組合,創造出全新作品。這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圖樣,其中包含了紙的韌性、刻刀的痕跡、下刀速度的強弱帶來的張力等等。所有這些因素,讓一條線也充滿生命力。在紙或布匹上染色時,通過調整米糊的軟硬,色彩的滲透會發生微妙變化,這個過程也讓我感受到一種超越自身力量的『他力性』 。正是因為我看到了自身力量的局限,才懂得放棄炫技。也就是說,我的作品崇尚自然之他力。回看以前的作品,大都規規整整,最近兩年卻是越來越自由隨性了。但我的手法完全自成一派,可能會讓我的同行們感到莫名其妙吧。」

等米糊乾燥凝固後,用毛刷染色。將布匹懸在空中,以刷毛刷色,宮入圭太從背面上色,使其自然滲透至表面。傳統的方法是先從淺色開始刷,逐漸過渡到深色。

受美國影響,超越民藝。

宮入圭太的目標並不是要製作出精緻絕倫的工藝品。在美國的經歷對他影響很大,讓他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觀點,認為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才是恰到好處的。當三藩市藝術家 Barry McGee 在巴黎 Perrotin 畫廊舉辦展覽時,宮入圭太的作品被陳列在一個藝術家朋友的創作區域,他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好,反而體現了一種隨機性。和日本的主流觀點和以及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日本氣質不同,宮入圭太認為工藝和藝術毫無關係,也並不關心自己的作品成功與否。他的作品不做作不花哨,所見即所得。這種「無作為」的態度更接近民藝的思考方式。不過對生長於東京池袋這個潮流之地的宮入圭太來說,這很自然。他一直沉浸於滑板和平面設計的世界裡,對民藝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很喜歡塗鴉,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都在這方面非常努力。我發現,如果你塗寫同樣的簽名 100 次,你甚至會搞不清楚你到底在寫什麼。 同樣,如果你畫一幅相同的民間藝術作品幾百次,比如說大津繪 ,你也會放棄把它畫『對』的想法,而是依賴本能去揮動畫筆。基於民藝之美工藝性在型染上得到了顯著體現。但你如果想故意去做一些特別效果,懂得的人很容易知道。所以我的方式是一氣呵成,以很快的速度就一股氣勢下刀,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草率。一氣呵成很重要,如果失敗了,我也不會停下來調整。
磨破的布料就讓它保持原樣。為什麼要改變它呢?在美國時我看到,磨損的織物也是當代藝術的標誌之一。我從 Barry 身上學到了這一點,還有染色界的前輩柚木沙彌郎。我最初被民藝吸引,是去長野掃墓時經過松本民藝館,被其中的型染作品打動。隨後我又去參觀了東京的日本民藝館,看到柚木先生的作品,十分感動,決心要以此為業。於是我加入了東京民藝協會,還參加了一些研討會,並説明組織柚木先生的展覽。在管理停車場和門口的拖鞋這些志願工作之餘,我抓緊機會認真研究他的作品。投身型染之前,我曾做過塑膠玩具的模具師。我喜歡畫畫和做模型。但是,以一毫米為單位的精細工作實在不太適合我。」

宮入圭太在顏料中添加了「秘密配方」令色彩更豐富。

左下角的圖片中是這次訪問時他創作的作品。於本文章最開始展示的作品是用剩下的型紙片拼接創作的圖樣。他說:「這很像一個玻璃瓶。」

右下角的作品是數年前創作的一個鑽石圖案。根據所刷顏色的部位不同,它有時候看起來並不像鑽石形,頗有趣味。

傳授、傳承、紅色

「這種紅色很好看吧?」宮入圭太指的是柚木先生教導他不要混色的紅色。米糊的製作方式也是柚木先生教給他的。在幫忙佈置柚木先生的展覽時,宮入圭太碰巧有了和先生單獨相處的機會,於是有了這樣的傳授。

「先生認為我應該使用約六到八種顏色。他還教導我,要保持笨拙。他可能不會想知道,我會偷偷嘗試更多的顏色,甚至加點獨創的色彩,造成明快而讓人心情愉悅的色彩。我性格中有陰暗的一面,這也是我想表現的。大約十年前,我把家改裝成了工坊,染長布時,需要掛在空中刷色,再讓它晾乾,於是我和家人就睡在這些長布的底下。我的背上都是(為保持布的寬度不變所用的竹簽的)傷痕。柚木先生今年已經一百歲了,還將在日本民藝館舉辦個展。我依然會去幫忙,為大家在停車場指路或是在門口整理拖鞋,順便把自己的創作讓先生瞧上一眼,我就滿足了。」

牆上掛著的是一個在UNIQLO環保帆布袋上創作的型染。宮入圭太坦言他平日常穿 UNIQLO 的衣服,因為它們「簡單又好看」,真讓人欣喜。窗邊的牆上掛著一幅柳宗悅的書法印刷品,上面寫到:”今天的天空晴朗”。據說這是他在日本民藝館幫忙大掃除時得到的。天氣好的時候,他經常去附近的小石川植物園進行植物寫生。放假的時候,會帶女兒 Cho 一起。她還在上小學,已經學起了型染,成為爸爸的競爭對手了。Barry 的助理 Tyler Ormsby 也與宮入圭太一直保持著聯繫,一直互相激勵對方的創作。 不久前,鹿兒島的一位熟人給宮入圭太送來了一些新茶。茶是在知覽地區採摘的,包裝罐的標籤上印著他創作的型染作品。

架子上擺了一些塑膠玩具,是宮入圭太曾做過模型師的證明。架子左側牆上的手提袋,是包括 UNIQLO 在內的一些品牌帆布袋,他選擇純色棉布質地的袋子來做型染。

照片拍攝於 Pacifica Collectives 傢俱店內。  牆上的梳子狀型染作品是宮入圭太的代表作之一,據他說是用雕型後剩下的一塊特別漂亮的型紙片做成的。

Pacifica Collectives

坐落於東京九段下歷史悠久的松岡九段大廈,這家傢俱店游走於設計和藝術之間。掛在收銀機邊上帶有日元符號的型染作品也是宮入圭太創作的。2022 年 9 月 9 日 - 9 月 24 日,他將在這裡舉辦個展。

東京千代田區九段下 2-2-8 松岡九段大廈 208 室
營業時間:12:00 - 18:00,周日、週一和假期休店

宮入圭太

染色藝術家

1974 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十幾歲到二十幾歲時沉迷於塗鴉,做過塑膠玩具的模具師,最後踏上型染之路。2021 年在東京九段下的傢俱店 Pacifica Collectives 舉辦了首個個人展覽,從此作品開始走向世界舞臺。

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