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zo Tange and
Harvard University
丹下健三在哈佛大學的設計圖

Editing by Kosuke Ide

在日本戰後的重建中,以其設計能力聞名於世的建築家丹下健三,這位大師所留下的大量資料目前存放於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這些被完好保存、運用,並繼承給下一代的建築哲學是什麼呢?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GSD)所收藏的「國立屋內總合競技場 本館(現・國立代代木競技場第一體育館)」的手繪設計圖,展現出著名的懸掛式屋頂的美麗線條。設計圖歷經半世紀以上已嚴重劣化,經由該研究所進行修復之後掃描保存。

建築家與我們直接地「對話」

1964年,距今已有半世紀以上的這一年,在挺過二戰後復興期的日本迎來了被稱之為「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急速發展時期。於同年舉辦的東京奧運被稱之為「東洋奇蹟」,這是一次向全世界強有力地展示日本的進步與國力的盛會。當時,為了游泳賽事所建成的「國立屋內總競技場(現在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 第一體育館)」展現了日本建築技術驚人的高水準,受到世界的矚目,為整個建築界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不僅如此,該場館的設計者丹下健三也被認可為世界級的大師。

1964年秋天,國立屋內總合競技場舉辦東京奧運時。

Photography by The Asahi Shimbun, Getty Images

1964年9月剛落成時,丹下健三與他所設計的國立屋內總合競技場。

Photography by Tange Associates

當時讓人驚嘆的是,猶如吊橋外觀般的巨大「懸掛式屋頂」結構。利用纜繩的高張力,不使用任何一根柱子打造出可容納數萬名觀眾的大空間,這樣的設計可謂是史無前例,在世界上也找不到相似的例子。使得運動員與觀眾的空間一體化,以及令人聯想到日本傳統建築的優美懸垂曲線,這樣的設計風格足以開創近代建築史的新紀元。

誕生於1913年,並橫跨了21世紀的丹下健三,在戰後日本建築界中達到了最偉大的成就,這樣的說法想必無人質疑吧。經過戰後10年,以實現廢棄核武和世界永久和平為祈願所修建的廣島和平資料紀念館、東京羅馬天主教聖瑪麗大教堂、香川縣立體育館、1970年大阪萬博會的會場設計與中心設施的製作人、赤坂王子飯店、新舊東京都廳舍……等等,以國家性的大規模項目為主,其代表作不勝枚舉。另外,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其活動範圍延伸到海外地區,在全球30多個國家地區都留下了他的設計作品。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包括槙文彥、磯崎新、黑川紀章、谷口吉生等許多優秀的建築家。在米蘭工業大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等全球知名院校中也扮演了「教育家丹下」的角色。

1964年9月剛落成時,丹下健三與他所設計的國立屋內總合競技場。

Photography by Tange Associates

2005年享年91歲的丹下健三離開人世。在去世的前幾年他都持續活力充沛地工作,當時產出的作品量十分龐大,這些設計過程中所使用的圖紙和模型等眾多資料,現在都收藏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大學裡。這位日本代表建築家為何要將自己的資料保存到美國呢?

「一輩子不斷向前奔跑的父親,是一個不喜歡回顧過往的人。即便不是塑膠模型,一旦完成了一個建築作品,對於設計圖本身沒有過多留念,他似乎認為自己的資料並沒有特別的文化價值。」

微笑著談到這番話的正是丹下的兒子—丹下憲孝。他自己也成為一名建築家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並擔任了「丹下都市建築設計」會長。

「父親過世後,被遺留下來的大量資料,幾乎處於未經整理的狀態,並且經過長年累積,有的破損,也有部分膠帶老化了等損壞。為了修復它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不僅要願意承擔這些時間和費用,還要用完備的方式留存給後人,並加以充分運用,按照這樣的目的去找適合的機構,我們認為擁有豐富經驗的哈佛大學最為合適,於是就把這些資料捐贈給了他們。」

Courtesy of the Weissman Preservation Center, Harvard Library

「國立屋內總合競技場本館」跳台的設計圖與相片。東京奧運時,據說美國游泳選手團的團長發出心願「以後請將我的骨頭埋在這個跳台的底下」(現在已撤除)。丹下都市建築設計也再度擔任了2020年東京奧運的游泳競賽會場設計。跳台以符合現今奧運標準的方式,在設計上向1964年丹下健三的作品致敬。

Photography by ©Osamu Murai

Photography by ©Osamu Murai

Courtesy of the Weissman Preservation Center, Harvard Library

「國立屋內總合競技場本館」跳台的設計圖與相片。東京奧運時,據說美國游泳選手團的團長發出心願「以後請將我的骨頭埋在這個跳台的底下」(現在已撤除)。丹下都市建築設計也再度擔任了2020年東京奧運的游泳競賽會場設計。跳台以符合現今奧運標準的方式,在設計上向1964年丹下健三的作品致敬。

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料被送到了哈佛大學,正如丹下憲孝所言,資料的保存和繼承並非易事。儘管如此,在問及為何願意接受這個重要專案的原因時,擔任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GSD)院長的Sarah Whiting這樣說道:

「丹下健三先生開拓了戰後日本建築近代化之路,他的作品集不僅是了不起的建築設計,而且還是日本建築技術高速發展的證明。當時日本正迎向高度經濟成長期和首屆奧運、國民團結一致實現共同的願景,丹下先生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帶來了文化的視野。現在,GSD研究所收藏並管理了丹下在日本和海外重要項目的2萬餘件設計圖與5個模型,還有全世界的相關報紙、雜誌等刊物上相關報導內容。這些第一手資料充分地展現了丹下健三的表現技巧和建築技藝等實用性課題,這些都成為探索他的建築作品、哲學思想、人生理想、對城市的思考、和具極具高度眼界的線索。這些檔案內容對於GSD的學生和教職員工來說,是無比珍貴的教育資產,也是眾人的靈感源泉。」

這些資料的捐贈工作從2013年開始,負責保存GSD特別收藏品的主管人員Ines zalduendo向我們解釋,對數量多達2萬份的設計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審查工作的詳細過程。

「包含了日本人在內的6名學生用日文和英文製作了描述收藏物品的目錄,將所有資料物品全部數據化。之後,在威斯曼保存中心掃描了所有設計圖,由於要受到光線照射,必須要考慮到對紙面的影響。是否存在無法除去的髒污?是否該把將殘缺的圖紙進行復原?還是要保存原本的狀態等。我們將資料狀態進行全方位評估後進行掃描工作。這個工作平均一張圖需要花費大約4小時,而情況較差的圖紙則需要花費數日的時間。對於模型也是如此,負責保存的主管幾乎花費了1年時間,首先要對原料的特性進行判斷,然後再對其保存狀態等情況進行仔細地調查和確認。」

經過專業人員親手進行嚴謹的工序,大量資料被完善保存,成為任何人都能夠自由運用的狀態,現已完成為數位線上檔案形式並對外開放。

「這些資料主要是研究所內外學生、教授、研究人員進行運用。當然,大學班級中也被用作教育的素材。透過這些資料,已經離世的丹下健三仍然能夠和我們直接對話 」

另外,薩爾多恩多先生也談到:「與目前實際存在的許多建築相比,這些資料將更加長久的留存於這個世界。」作為人造產物的建築物,在經過漫長歲月後的劣化是無法避免的,其保存和繼承也成為了世界性的重要課題。關於這個建築特有的問題,假如丹下還健在的話,會怎麼想呢?這個問題則由丹下憲孝代為回答。

「父親並未說過一定要將自己所設計的建築保留下來,因位他認為所有建築都是有生命的,如果當有一天建築的失去了自身的功能價值,那就沒有存在於這個世上的必要了。另外父親還說過『建築不是雕塑,建築的美是由聚集於此的眾人所共同創造。』以城市建設者自稱的父親,認為建築的出現不是作為一個硬體設施,而是首先思考城市想成為的模樣,並對其中的建築存在方式進行探索,在新生活方式逐漸產生的過程下,傳統事物和當代新事物如何一起流傳下去,不斷地思考對於現今社會建築家能夠做些什麼?而不是抱持著我是一個國民建築家的心情。我認為這才是建築家丹下健三的核心理念。」

Photography by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丹下健三的相關資料大多由保存於哈佛大學校園中。除了設計圖的修復作業,作品系列的保護作業也在「威斯曼保存中心」進行。使用鑷子的精細作業需要耗費非常多的時間,國立屋內總合競技場相關的物件,據說一張設計圖要花費12小時以上。只要上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網站,檢索「丹下健三館藏」就可以看到數位化的資料

UNIQLO致力於培育下一世代的年輕人才,2005年設立了美國哈佛大學經營研究所及設計研究所的日本留學生獎學金。從此之後,針對各大學院提供每年1名留學生獎學金。

Kenzo Tange | 丹下健三
都市規劃師、建築師
1913年生於日本大阪,1938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建築科。歷經前川國男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工作之後,回到東京大學研修都市計畫。1961年開設了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研究所。1966年獲得美國建築家協會AIA金獎、1980年獲頒文化勳章、1987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1996年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分享這篇文章